2017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
取用經沖刷、漂移、浮游、流動而靠岸桃園石門水庫「阿姆坪」的漂流木,
邀請到國內外8組重量級藝術家即席創作,利用出自森林、隨水而來的漂流木,
召喚出豐富的創造性想像,在風禾公園這個以「風的紋理」為園區規劃意象的都心綠地,
進行對話自然的裝置藝術。
(文取自桃園觀光導覽網)
2017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Taoyuan International Driftwood Art Festival)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文中一路、慈文路交叉口(風禾公園 Fenghe Park)
展覽日期:2017.10.25-11.12
2017桃園漂流木藝術節官網:【http://www.tidwaf.com/】
如何前往:
【❶ 自行開車】(文小二停車場)
A.國1→國2→11-南桃園出口下交流道→大興西路三段→正光路→慈文路→文小二停車場
B.國3→國2→11-南桃園出口下交流道→大興西路三段→正光路→慈文路→文小二停車場
【❷ 搭乘大眾運輸】
A.台北市政府:至市府轉運站搭乘9005號公車至吉安街口,步行5分鐘抵達
B.桃園市政府:至中山路搭乘188A號公車至長益社區,步行7分鐘抵達
C.桃園火車站:至桃園客運桃園總站搭乘188號公車至長益社區,步行8分鐘抵達
【❸ 計程車】
桃園火車站搭乘計程車至風禾公園,車程約15分鐘,車資約150-170元
(車程及車資說明僅供參考,視乘車時間之交通狀況及行駛路線而有異同)
我們騎機車到文中二路這邊停,等到要離開時還有看到車子停在人行道上.....無言
然後停好車就往裡邊走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這個「樹」
是由匈牙利的藝術家 艾若斯‧伊斯特凡創作
創作理念:
我計畫以漂流木和筷子打造一件樹木造型的雕塑。這件大約七、八公尺高的作品,將設置在具有自然景觀的公園綠地上。
基於其不尋常的材料組合,此作將會從其背景環境中凸顯而出,迫使觀賞者停下腳步,面對如同雕塑般矗立在前的樹木。
在公園的自然環境之中,人造的樹木將會吸引觀賞者的目光,因而可能發掘其中所含的不同層次的訊息。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2017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
「時空之門」
有些人坐在上面休息、玩耍,恩...
是由台灣的藝術家 何恆雄創作
創作理念:
我向來關心環保的廢棄物再利用。颱風是台灣的天候特色,帶來豐沛的雨水及土石流的災難。
十幾年前颱風過後,我曾創作龜山島海洋漂流木的大型地景裝置,隔年在新屋鄉蚵殼港又創作了近百米的忘憂門漂流木裝置。
本作以環保地球的意念發想,運用穿越時空的思維,建構漂流木再生之門與觀眾互動之心門,
也是樹、石、人互動對比之門,表現桃園是國家進出之大門,同時意指山海之間的脈動。
造型以桃園的「園」為構想,以三圓交錯的構成,運用九根大型漂流木立柱,再取中小型漂流木連結,
加上風動懸吊的二組漂流木,並在下方置放自然原石,邀請民眾靜坐冥想。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接下來就是這個
「生命的意象」
是由台灣的藝術家 劉柏村創作
創作理念:
作品藉由漂流木生成的過程所創造的獨特形式與材質語彙為依據,利用工業機具所熔切成形的人形鋼板為基礎骨架,
以雕塑建模一般的方式,將表皮斑剝的漂流木肢幹,交互堆砌於其上,以構成一股凝聚性的造形張力。
而此人體意象之「英雄化」的形象、「肉身化」的表現,既揭示大自然的脆弱又展現其宏偉,
猶如大自然的某種縮影或象徵。同時,作品所呈現出的場域,也是一種有關生命存在的現場、一幕人與大地產生連結的場景,
回應了大自然的原始情境,也重新詮釋召喚人類所身處的自然、環境與空間的一種價值反思。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在附近有展區地圖,發現除了這區之外,還有另一邊,都不知道原來風禾公園不小欸@@
地圖上面有清楚標示這八個創作品在哪
文中二路旁有停車場
「天皿」
是由台灣的藝術家 王文志創作
創作理念:
此作以樹根盤據大地為創作發想,探討山川大地庇護的原始情形。
利用樹枝編織手法,構成一個巨型鏤空的大樹底盤。它仰望上空,既像是一個巨大的器皿,
承接老天爺所有賜贈恩澤,又猶似一個大型的載物,象徵某種祭典儀式,感謝天地宇宙的所有賜予!
同時,也傳達警訊:當觀眾踏入原本應是泥土包覆而滋養樹木生長的樹根底盤,得見的卻是彷彿被掏空的山林地景!
以「庇護所」的概念,此作用漂流木織起對家園土地的念思。
藉此和自然同在的創作,傳達珍惜山川樹木、重視人類生態環境、重返自然的訊息,呈現美好生活的理想!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接著走到另一區
「森林漫遊記事」
是由台灣的藝術家 眼蟲計畫-呂沐芢+焦聖偉創作
創作理念:
從自然而來又漫遊回到自然
眼蟲計畫是由兩位創作者組成,在共同創作中保持即興的精神。
這件作品使用漂流木作為材料,而漂流木的生命週期 — 從自然中誕生,被大地滋養,成長為材,
然後遭遇戲劇性的轉變,經過漫長的漂流,再回到土地上,是一部漫長的故事。
我們將自然反映在我們的作品中,將動物和人像的造型堆疊成柱狀,讓自我與動植物作為一體的造型,
而人在這些動植物造型中,是支撐的一環。
漫步在樹林之間,錯落於樹與樹之間,發掘這些堆疊累積的生命之柱,這是漂流木的漫遊記事,也是我們在恆常自然裡的漫遊記事。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象牙塔」
是由藝術家 尼古拉‧波利斯基創作
創作理念:
「象牙塔」象徵純潔、藝術的自主及其處於雲端而非進入人群的選擇。
它是一個來自古代的名詞,曾出現在聖經及浪漫的文學中,但從未被建構。
在波利斯基的藝術生涯中,他總是試圖為自己以及他的觀眾創造一個獨立的環境,以在平凡日常生活中探尋一處庇護所。
打造象牙塔一直是他的計劃,它既作為一個物件,也是一種集中周圍各個隱密伊甸園的藝術表現。
尋找好材料是創作的關鍵。在漂流的水中被洗滌,而顯得較為白淨的漂流木,成了合適的象牙替代品。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我弟看到這個就說,好像竹筍,這麼一說還覺得挺像的 @@a
接下來
「漂流木飛機-飛行森林」
是由日本的藝術家 伊東敏光創作
創作理念:
本來,樹木是朝天空伸展,而它們的根則長在土裡。
然而,漂流木卻是由一棵落在水中的樹木開始,在水中漂流,它的旅程決定了它最終的形狀。
為了桃園國際漂流木藝術節,我將使用漂流木製作一架要飛上青天的飛機。
機身和機翼的上部將呈現在桃園可以見到的森林、樹木和河流。
在這個計畫中,漂流木的旅程將持續地從森林到河流、從河流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
今日,在日本和台灣,只有少數的森林未受人為操縱。但在此計畫中,我並非要質問人們對自然的行為。
反之,我想提供一段若不經藝術力量的轉化就無法被體驗的漂流木之旅。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在這漂流木飛機上面還有小細節
然後來到最後一個「呼吸」
是由韓國的藝術家 朴奉伎創作
創作理念:
呼吸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呼吸也牽涉到循環與和諧。
我計畫創造一個兒童的遊樂空間。我認為孩子們充滿喜悅的好奇心和健康的想像力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在土地上生長的樹木到了海裡。來自海洋的樹木。被海推動的漂流木。接連的漂流木形成地面上大量的有機體。
人們可以想像和感受作品的內部及外部。
我期盼孩子的心靈和想像力能成為秘境中的水流,帶著和諧友好流向世界。
(文取自藝術節官網)
準備要回家時看到這個
晚上會有打燈,感覺又會不同,有興趣的人不妨可以來走走。
活動結束之後,據官網表示,藝術節的作品還是會保留在原地,所以之後去還是會再看的到。
位置: